百尝:欧游书简
2012-01-30 22:33来源 :中国作者 :百尝
——荷兰的街头厕所。
问一个曾留学荷兰的女生:“哎,你知道为什么日本人不喜欢去荷兰吗?”
她正看书呢,抬起眼睛,歪头想想:“是IQ问题么?因为日本人矮?”
“不是IQ问题啊。呵呵,这么聪明!”
是一个文化现象问题,荷兰人是吃面包、奶酪、土豆泥长大的,平均身高几乎世界第一,日本人去到荷兰发现:“哎呀,糟糕!这里的厕所太高,够不着!”于是决不敢再去了。
“真的假的?”
“不知道,是别人这样说的。”
他们说荷兰是最开放的国家,“充溢着阿姆斯特丹的是自由,充分而完全的自由。谁也管不着谁,没有谁在观察你,没有谁会看你一眼。”我倒感觉恰恰相反,正是因为这样,正是因为大家都以为这里是完全自由的国度,所以大街上恰恰是充斥着你看着我、我看着你的景象,外人想看看这里的人到底是如何自由地活着、面目与自己到底有如何的不同;而这里的人也好像是为了专登让别人去看而活着,他们是知道自己生活在、活动在别人的眼光底下的,虽然他们可能确实是高人一头。(自己是山东人,在这里没有察觉着高度问题,即使是上厕所的时候。
倒是巴黎给我的感觉街头、车上、地铁里的人,都是一副谁也不在乎谁、我不会理你、所以你也别来烦我的面孔。也曾有女生和我说:“巴黎不适合一个人去,因为巴黎是一个当你去到那里竟不期然想找一个人亲吻的城市,当我去到马赛身边有了可以接吻的人,但就是没有了欲望。”第一次去巴黎身边也有亲近的人,不过刚好在吵架,亲吻这件事情么倒是在艾菲尔铁塔下的树荫见到两个男人在做、在塞纳河的游船上望到岸边的两个女孩在做,更阿姆斯特丹呢。
巴黎给人历尽沧桑的印象啊,每个人都带着过去的经历,或者准备背上可以成为过去的经历活着、走着,每个人都好像满怀疲惫,但却不自觉。当然也有人说巴黎人的热情,是的,在地铁你不会买票后面的人会帮你,但是这可以说是他们的热心,也可以说是我帮你买吧、你不要耽误我的时间这样的一种态度。
大家都了解法国,说那是一个浪漫、随心所欲、不拘一格的国度,而事实呢,法律和规章、制度、甚至说规矩,法国都是最严谨的。如果你愿意冒险,你试试在地铁里不买票然后遇到查票的会怎么样;或者你买了票,但是不知道上巴士还要打个孔,他们又如何待你。您是游客?那又如何!法式的浪漫面具后面是制度下的不近人情噢。
法国葡萄酒在世界上的地位,就是建立在最严格的关于葡萄种植、葡萄酒制作和生产的法律上的结果。波尔多人以其三数种的红葡萄品种的混合,赤霞珠、美乐、品丽珠偶尔再加点马尔贝克,为世人建立了葡萄酒口味和价格的等级制度;以白葡萄品种的长相思、赛蜜蓉或许还有些麝香,为大家演绎了可以说亲密无间、酿酒用的都是相同的葡萄,可以说关山重隔、酿出的酒的风味竟然有着至甜和至干的最遥远的距离。而勃艮第人的红、白酒都是单一葡萄品种酿造而成,红的是红得发紫的黑皮诺,白的是浓得醇厚的霞多丽,像我们的古典诗词讲究平仄、设定格律,勃艮第人也喜欢和享受这种带着镣铐的舞蹈般的艺术追求,他们用单一的葡萄品种酿造出风味各异的葡萄酒来,他们用种出的能酿出这样的酒的葡萄来为土地划分等级,把酒当作艺术作品推至品味和价值的巅峰。但是有关这一切法国人什么都不说,他们的酒标上只会写下拥有者的等级、土地、城堡,其他?像巴黎一样的少妇,一副“你喜欢我?那么你就应该来了解我吧”的面孔。
荷兰给我一种幸福感,巴黎没有,再一次去更多了隔膜。我喜欢荷兰啊,虽然可惜他们没有葡萄酒。这个遗憾只能靠德国来弥补了,因为一向我都爱死了德国的白葡萄酒!
大家都不了解德国,说他们的人拘束、生硬、冷冰冰,说他们的酒都是些生涩难懂而又绕舌的词句,而事实也是相反呢!走过科隆、走过波恩、甚至夜宿摩泽尔河谷马克思的出生地特里尔,心中想着的是相见恨晚:真应该早十年、甚至二十年来啊!因为德国葡萄酒清新、透明、香醇、怡人,冷冰冰的喝,却能够让人柔肠寸断,抚慰着你温柔的心情;因为德国的女孩纯、净、漂亮,大街上的年轻人给人一种纯粹的阳光灿烂、朝气蓬勃感,青春洋溢、美丽而自觉。真正是酒如人、人如酒,清新自然,可亲可近,让人不期然地发出一声叹息:相逢太晚、分手太早啊。
德国没有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那样的自然条件,纬度高、温度低,葡萄种植条件有局限,然而莱茵河、摩泽尔河等等众多的河流和支流呵护着大片河谷盆地,形成得天独厚的微气候带,使得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白葡萄酒产区。德国的白酒之王可要比法国的红酒之王贵多了!
河谷里的小城中,在街头只设站位的露天葡萄酒吧叫一杯当地的酒,不懂德语没关系,傍边也在喝酒的小伙子会热情地帮你翻译,和你说当地的酒如何如何;酒吧里不会点菜没关系,女孩子坐下来一道一道的解释给你听,虽然结果还是云里雾里的,当端上来的时候惊讶的发现点的竟然还不错;更不要说酒店里的早餐,德国也比法国色彩丰富、量质皆佳呢。
刚入德国学了一句德国话,说是德语的“再见”发音象是我们说的“去死”。讨厌德国人?就多说“再见”吧。结果我一次也没有说过,我不喜欢“去死”,因为我喜欢德国啊,肯定会:再见的,德国!
——百尝《富隆美酒生活》秋季刊
——巴黎的地铁。
——阿姆斯特丹运河上的吊桥。
——德国科隆大教堂门口的街头。
——德国摩泽尔河谷的葡萄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