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葡萄让俺发了家_蓬莱葡萄种植富民纪实
2006-03-04 20:59 来源 : 胶东在线 作者 :
分享
蓬莱仙境,仙境蓬莱。
这里不仅流传着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,而且正在发生着“葡萄富民”的动人故事。
今天,春风轻拂,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。“走进烟台新农村”西线新闻采访团来到刘家沟镇大院村采访时,见到了正在地里忙活着给葡萄剪枝的张方伟。这位承包了160亩中粮葡萄基地的农民兄弟,现在每年都有近10万元的稳定收入。一说起葡萄,张方伟脸上的笑容就跟天上洒下来的阳光一样灿烂。
不只张方伟一家,这几年,蓬莱市许多葡萄种植户都发了家、致了富。在只有1000平方公里的蓬莱市,分布着8万亩的葡萄园,年产葡萄酒8万吨,空气里都弥漫着葡萄的香味和葡萄酒的芬芳,每个种植户每年乐呵呵地从每亩葡萄地里拿走15张百元大钞。张方伟一脸认真地说,这1500块钱,可是纯收入。
然而退回到1999年以前,蓬莱农民脸上的笑容可没有现在这样灿烂。当时,由于缺少龙头加工企业“消化吸收”,一斤葡萄一毛钱,也卖不出去,大家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一串串晶莹剔透、芳香甘甜的葡萄烂在地里,痛在心上。葡萄“酸”透了农民的心,也震动了蓬莱市领导干部的心。蓬莱作为国内三大优质酿酒葡萄产区之一,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、土壤、区位和产业优势,为什么不能让葡萄成为广大农民兄弟发家致富的“摇钱树”?
蓬莱市决策者进行了深刻反思,痛定思痛,决定引进拉动力强、实力雄厚的龙头加工企业,让“酸”葡萄变成“甜”葡萄。
安徽古井是蓬莱市引进的第一个葡萄酿酒项目。紧接着,中粮长城、天津王朝、金六福香格里拉、菲律宾康达、德国阿尔玛、法国波尔多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葡萄酒企业陆续跟进,扎堆蓬莱,农民再也不用为“卖葡萄难” 睡不着觉、吃不下饭了。
沿着“蓬莱18公里葡萄长廊”一路走来,只见一排排、一片片整齐的葡萄架子布满公路两侧。陪同我们采访的蓬莱市葡萄酒局负责同志说,要是7、8月份到蓬莱来,那景色可是相当地壮观。远远望去,田野里,山坡上,仿佛披上了一张葡萄藤蔓“织”成的绿色大网,看不到头,望不到边。如今,国内生产销售的每5瓶葡萄酒,就有一瓶是蓬莱酿造生产的。
说着,聊着,不知不觉来到了蓬莱人津津乐道的中粮长城。
中粮长城4年前进驻蓬莱,短短四年间,规模实力已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四位,去年实现利税1、8亿元。这家公司在蓬莱规划建设1、5万亩葡萄基地,实行垂直一体化经营,现已建成6000亩。农民严格按照中粮长城规定的“统一引进种苗、统一田间管理、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收获葡萄”的标准要求,进行操作,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量和葡萄产量获得劳务报酬,变成了从企业领取工资的工人。
据统计,蓬莱市依托这些龙头加工企业,将10万农民纳入了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体系。去年,人均纯收入5810元。
龙头加工企业进驻蓬莱,不仅让蓬莱农民在经济收入方面翻了个番,还让蓬莱农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。
磕刘二村,是个库区村,土地贫瘠,过去人均收入不到六百块钱。2002年,这个村成为了中粮长城的葡萄种植基地,去年,人均收入达到了8000多元。由于中粮长城在磕刘二村这个地方要建南王山谷,26户磕刘二村居民全部搬进了中粮长城出资修建的新楼房。
发展葡萄及葡萄酒产业,离不开蓬莱市委、市政府的引导与扶持。蓬莱市聘请专家,对35万亩土地进行了总体规划,建立全国葡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。蓬莱市还成立了葡萄与葡萄酒局级葡萄酒行业协会,规范行业秩序,提升蓬莱葡萄及葡萄酒品牌形象。同时,成立了全国首家葡萄酒研发机构,引进了一所开设葡萄及葡萄酒专业的大学,并投资兴建全国首家高档葡萄酒交易批发市场,以着力搭建技术和交易平台。
烟台市委常委、蓬莱市委书记刘树琪告诉记者,发展葡萄和葡萄酒产业,就是千方百计地加大投入,改善生产条件。千方百计地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,吸引国内外的一些葡萄就企业在蓬莱发展。
发展思路:
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,葡萄产业犹如一把金钥匙,开启了蓬莱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活力之门。蓬莱市计划到2010年,确保葡萄酒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,规模化葡萄基地25万亩,形成30亿元销售收入和10亿元利税的产业规模,每年为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。
烟台市委常委、蓬莱市委书记刘树琪介绍说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最根本的还是启动农村的活力,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,把农村的资源特别是土地、劳动力资源配置好。怎么样把农村的土地资源、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呢,主要就是找到一条产业化、产业升级的道路。发展葡萄和葡萄酒产业,这是解决蓬莱“三农”问题的一把金钥匙。
记者点评:启动活力,练好内功
启动活力,调动农民的积极性,发展农业生产,壮大农村经济,促进农民增收,这是蓬莱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我们的启示。这个活力就是因地制宜,发展特色产业。近年来,蓬莱市大力培植葡萄及葡萄酒这个特色产业和百年产业,以此实现农民增收、财政增长、就业增加,为解决“三农”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。其他县市区也应该立足本地实际,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、启动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出发,发展特色产业,繁荣农村经济,改变农村面貌,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篇大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