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校长:南非葡萄酒的衰落和复兴
2017-03-06 13:18来源 :酒博作者 :郭校长
南非葡萄酒的衰落
17世纪,强大的荷兰人称霸海洋,让各国很是眼红,随着英法崛起,荷兰多次被法国从内陆入侵,元气大伤。为限制荷兰人的海上力量,英国人颁布了《航海条例》,双方为此先后打了三次英荷战争,荷兰最终败下阵来,海上霸权转到英国人手里。此时,狂妄的英国开始疯狂拓展海外殖民地,拿下了纽芬兰、直布罗陀等地,并建立了北美十三州。
七年战争之后,英国人把军费支出转嫁到北美殖民地,不堪重税的美国人民揭竿而起并赢得独立,痛失美国殖民地以后,英国人又开始打南非的主意。
南非葡萄酒协会(简称WOSA)总部
1795年,英国人打跑荷兰人,占领了好望角,并为南非葡萄酒带来了新的生机。拿破仑战争期间,欧洲打成了一锅粥,英法贸易几乎中断,喝不到酒的英国人从南非进口大量的葡萄酒,由此带来了南非酒半个多世纪的繁荣。
19世纪中叶,欧洲进入难得的和平期,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还去参加了法国1855年巴黎世博会,两国关系的修好也预示着贸易的恢复。1860年,《英法条约》签订,两国最大程度地给予对方贸易优惠政策,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降低法国葡萄酒的关税,英国人一边出口煤炭钢铁,一边又能肆意地畅饮熟悉的波尔多了。
失去了宗主国的庇护,南非酒立即陷入困境,仅仅几年时间,出口到英国的葡萄酒就下滑到之前的一成。祸不单行,1885年,可怕的根瘤蚜虫登陆南非,几乎所有葡萄园被毁。除了天灾,还有人祸,两次惨烈的布尔战争把南非拖进了经济崩溃的深渊。
南非著名的桌山一角
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,南非因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而中断了外交和贸易,南非葡萄酒进入长期的低迷期,整个国家也陷入了最低谷。
南非葡萄酒的崛起
进入衰退期后,南非酒农纷纷转行,鸵鸟毛在那时是个好生意,不少人转种苜蓿和水果喂鸵鸟赚钱,那些选择留在酒行业的果农,则开始种植高产的葡萄品种,比如神索(Cinsaut),一味地追求产量导致南非葡萄酒声誉越来越差。
位于帕尔产区(Paarl)北部的维富登酒庄
1900年代,由于国内需求的低迷和国际市场关闭,南非葡萄酒严重过剩,酒农们只能心痛地看着酒被倒入河中。为调节供需平衡,政府决定出手,1918年,政府出资建立南非葡萄种植者合作社(KWV),负责规划全国葡萄酒产量和最低保护价格,并鼓励和指导白兰地及加烈酒的生产,KWV在质量监管和定价方面显示了威信和作用,南非酒业暂时稳定下来。
郭校长在维富登酒庄(Veenwouden)
录制《漫谈葡萄酒》第二季
上世纪九十年代,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宣告结束,重获自由的曼德拉致力于调解种族纷争,并积极恢复对外贸易,出口市场逐渐回暖,葡萄酒开始有所起色。
创建于1949年的Swartland酒厂,年产量达3000万瓶
开放的南非吸引了欧美诸国的 “飞行酿酒师”,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,帮助南非葡萄酒迅速适应消费者的需求。
政府也与时俱进地做着调整,国企转为民营的KWV进一步焕发了活力,除了继续履行调控价格的职能以外,还大力鼓励革新和质量进步,酒农们努力学习新的栽培和酿酒技术,酿造国际品种,改善产品质量。
南非著名的Bush Vine低矮老藤
九十年代初期,南非只有30%的酿酒葡萄用来酿酒,剩下的七成要么被做成果汁或白兰地,要么干脆扔掉,最近几年,这个比例已上升到了70%以上。
皮诺塔吉
南非葡萄酒的名片
1925年,南非酿酒专家亚伯拉罕·佩罗德(Abraham Perold)用黑皮诺和神索葡萄创造出了新的品种——皮诺塔吉(Pinotage),她兼具黑品乐的细腻优雅和神索的抗病易栽培的特点,这个独具特色的品种很受消费者欢迎,皮诺塔吉成了南非葡萄酒的标志性品种。
维富登酒庄是南非的国宴用酒
南非的白葡萄品种的比例高达55%,以白诗南(Chenin Blanc)为主,种植面积近全国20%,紧随其后的是长相思和霞多丽,二者占15%左右,红葡萄则以赤霞珠为主,其次是梅洛和品丽珠。参照旧世界的葡萄酒原产地命名制度,南非也制定了原产地制度WO(Wine of Origin),产品必须符合官方规定才可把产区和品种信息标识在酒标上。如今的南非共有600多家酒庄,是世界第九大生产国,励精图治的南非酒定会越来越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