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绪年间的《葡萄新书》
2014-06-26 14:13来源 :富隆《美酒生活》杂志2014夏季刊作者 :陈耀明
一次偶然的机会,笔者淘得一本光绪年间的《葡萄新书》,版本为石印本,字体为蝇头小楷,装订为线装本,版心印有“北洋官报局校印”字样。上卷《栽培篇》共14页28面,涉及土质、气候、种植、病虫害、采收、葡萄品种等内容;下卷《酿造篇》共18页36面,涉及发酵、压榨、贮藏、澄清、蒸馏等内容,当然也提到“单宁”——只不过被译为“机涩质”,书中如此解释:“机涩质为保存葡萄酒之要质。味涩,触舌则感麻痹。”
作者署名为“日本中城恒三郎著,山阳林壬译”。查阅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珍藏的原版《葡萄新书》,作者署名为“米国酿造技师中城恒三郎”,也即“美国酿酒师中城恒三郎”,出版商为大阪青木嵩山堂,发行时间为明治二十七年(1894年)。至于译者“山阳林壬”,很可能是安徽淮安谈氏东文学馆的教师或学生,因为山阳是淮安的旧称,谈氏东文学馆是一所专门教授日文(即“东文”)的学堂,创办于1891年,为效法日本明治维新而培养人才。
上卷《栽培篇》的第一篇为“选地”,首先提到风土概念,并以德国莱茵河流域(该书译为“来因”)为例,阐述道:“彼来因酒味之佳者,盖酿自来因河畔之葡萄园所生果实。常有河水反射剧日光于园中(‘剧’疑为‘聚’之笔误),故果实自然甘旨。凡平地或湿地,不适为栽培酿造用葡萄之地。”
上卷第四篇“疾病虫害治疗法”提到几种病虫害,其中包括“讣若替赛辣”,大概是“Phylloxera”(根瘤蚜病)的音译,书中描述:“此病甚暴烈,为现时各病之首。一旦酿发,蔓延全园,且波及他园。数旬中则枯萎,至不可恢复。往年法国发生此病,传染处处,全国葡萄园枯萎强半,乃远自美国取苗木。”
上卷第六篇“酿造用种”列举了一些酿酒葡萄品种,白葡萄品种包括“摆嘎”、“抱湍老哑”、“几赛拉斯”、“怕奈斯他英”、“葛鲁町杭摆苦”、“活哇伊都朵开伊”等;红葡萄品种包括“幸夫昂打”、“伊沙摆拉”、“夫英挡朵绕斯”、“罢鲁滴特老阿”、“加利夫握鲁里阿”、“布弱苦把细诱拉伊”等。似乎很难与今天广泛种植的Chardonnay(雪当利)和CabernetSauvignon(嘉本纳沙威浓)等流行品种对号入座,只有“幸夫昂打”和“伊沙摆拉”依稀可辨——“幸夫昂打”可能是Zinfandel(仙粉黛),“伊沙摆拉”无疑是Isabella(伊莎贝拉)。或许因为书中提到的多为在今天看来比较冷僻的美国土生葡萄品种,或许因为如今广泛种植的葡萄品种与100年前存在一定的差异,加之音译经历了从英语到日语、从日语到汉语这样一条曲折的语言路线(还得考虑到带有译者林壬的地方口音),因此我们还是留待有关专家去破译这些100年前的“火星文”吧!
下卷《酿造篇》从建造酒窖开始,一直写到装瓶,配有多幅手绘插图,包括发酵桶、橡木桶(该书译为“樽”)、除梗破碎机(该书译为“酿造器”)、蒸馏系统等。插图中的器具部件编号不是如今通用“ABCD”,而是“甲乙丙丁”,于是就出现在今天看来十分搞笑的表述方式,比如介绍除梗破皮方法时写道:“选赤葡萄实之不破损、不腐败者,入于前图之甲漏斗中。握丙柄以回转乙螺线。棒在漏斗中(‘棒’指两条铁质刀轴),果实则悉破碎,而落于丁筛上,皮肉及汁乃通过入戊桶。茎轴及叶之残留筛上者(‘茎轴’即‘梗’的植物学学名),时时以帚扫集除去之。破碎果实既满戊桶,则送之于发酵室,投发酵桶中。如此再三,以满八分为度。”
在第二篇“酿酒术”中的“澄清法”一节,对于至今沿用的“蛋清澄清法”描述道:“鸡卵用为白葡萄酒之澄清药,鸡卵十枚,可澄清酒二石。若用以澄清赤葡萄酒,则徐徐破碎卵壳,溶透用之。用以澄清白葡萄酒,宜去卵黄及壳……”
下卷第三篇“混合酒制造法”,还介绍了几种加香葡萄酒和加烈葡萄酒,其中包括“跑夺酒”,也即“Port”(钵酒),书中写道:“跑夺酒加砂糖及火酒于赤葡萄酒中而制之者,其味甘芳,为最美之酒,欧美各国所最嗜。”而“火酒”则是指白兰地,书中专门有一节“制火酒及酒精法”描述道:“以蒸馏釜蒸馏之,则成纯白透明而带香气之火酒;再三蒸馏,则可得强烈而芳香之火酒。”插图中的蒸馏系统,接近夏朗德式蒸馏系统。对于“火酒”与“酒精”的区别,书中明确写道:“以卖他器检酒精(‘卖他器’疑似来自‘Meter/检测仪’的音译),其七十度以下者称火酒,以上者曰酒精。”
下卷第四篇“贮藏”,还强调了“换桶及添桶”的重要性,书中写道:“樽中酒液,或自间隙蒸发飞散,或自木理间漏泄,日久樽内生空隙,为促酒腐败及酿生疾病之一因。预防之法,每十四日宜检樽内一次,须充满酒液。”
第九篇“输出装饰法”提出:“输出葡萄酒,有樽贮瓶贮,皆相地方远近、气候寒暑而异其装饰。”对于以瓶装出口的葡萄酒,强调“须着口帽、贴商标,以白纸包之。自上以藁及他柔物,按瓶卷之。一打或二打陆续盛箱中。箱上须印记制造地名、店名及酒名”。
笔者虽然不敢断定《葡萄新书》是最古老、最系统的中文葡萄酒文献,但至少是其中之一。在中国的葡萄酒历史上,这应该是一部比较重要的启蒙读物。